top of page

背景說明

    近年來,隨著都市化發展與人口集中,交通擁擠、停車困難與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而共享經濟的崛起,使得共乘(Carpooling)成為替代私人交通工具的重要手段之一。透過數位科技與行動應用的普及,共乘服務可有效整合分散的交通需求,降低個人乘車成本,並對環境永續與能源節約產生正向影響。

    傳統的共乘平台多著重於司機與乘客之間的一對一媒合,對於短途或多位乘客共乘的情境支援有限,難以有效促成配對。此外,對於企業接駁(活動主辦提供)的需求,也缺乏整合性的資訊平台。這些現象顯示,現行共乘系統在自由度、彈性與配對智慧性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研究動機

    當代都市因人口密度上升與交通需求增加,尖峰時段的叫車困難與運輸擁擠已成為普遍現象。學生與上班族在上下課/班時段、交通樞紐周邊,或天氣不佳的情況下,常面臨等待時間過長、價格浮動、甚至無法成功叫車的問題。此外,許多活動主辦單位雖提供免費接駁車以提升參與率,但因資訊傳遞仰賴公告或口耳相傳,缺乏統一整合平台,加上人數難以預估與分流,導致車輛資源未被有效運用。

    另一方面,現行共乘平台多仰賴人工配對,缺乏智慧演算法支援,導致使用者常遇到「無法成單」、「時間不合」等問題,影響共乘意願。系統在上車地點的彈性不足,無法自動計算最合理的集合點,也增加使用者之間的協調難度。同時,共乘過程中成員之間的即時溝通與任務變動通知等互動機制尚未完善,進一步降低使用體驗。

以下分為幾種付費情境說明:

    1.大型活動:以演唱會及桃園燈會為例,由於人流集中或地點偏遠,可能會遇到叫不到車,或車費過高的問題,若能事先發起共乘任務,與他人搭乘不僅可分攤費用,也能提高叫車成功率。

    2.研究所考試或大學面試:外地考生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遲到,因此傾向選擇可控性高的叫車方式,若能提前配對共乘,不僅能減少風險,也增加心理安全感。

    3.尖峰時段放學:學生常面臨等公車人潮擁擠的問題,尤其在地理位置較偏的學校(如東吳大學)。透過預約共享乘車,針對「出發地及目的地一致性高」的地點(學校及捷運站),可以有效節省時間與成本。

而對於某些活動主辦方提供的免費接駁車服務,雖然乘客乘坐無須費用,但人力及車都需要成本,活動方可透過共享乘車平台發起非付費任務,不僅能讓使用者知曉有該活動也能提升前往參與的意願及接駁使用率。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開發一套結合「免費接駁車任務資訊發布」與「付費共乘智慧配對」的行動共乘平台,整合地圖定位、即時通訊與自動推播通知等功能,以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共乘需求。

研究具體目的如下:

    1.付費車種配對機制: 用戶可透過系統輸入乘車條件,系統將自動媒合條件相近的共乘者,當媒合成功後系統會自動叫車,成功叫車後通知乘客。

    2.建置任務發布與查詢機制:提供使用者發佈免費接駁車任務資訊,讓他人可依時間與地區查詢並加入,並支援即時修改。

    3.整合地圖 API 並找出上下車地點路線:使用 Google Map API查看經緯度並計算路徑距離,以利於配對系統使用,且能妥善利用其他API功能,增加系統的使用體驗。

    4.實作聊天室與通知系統:每個任務對應一個聊天室,供參與者即時溝通,並在任務即將出發前自動推播提醒,提升準時率與互動性。

© 2035 by Daniel Lunsford.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